傳媒視角
【中國科學報】中科院科技團隊災區(qū)緊張救援
據(jù)蘆山縣傳回的消息,4月22日早上,由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長趙永濤帶隊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、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、成都山地災害與環(huán)境研究所、心理研究所和成都分院一行30人已全部進入工作狀態(tài),積極開展科技救災。
據(jù)悉,在此次抗震救災中,由中科院各單位研制的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、旋翼無人機、儲備電池等高科技產(chǎn)品,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21日24時,沈陽自動化所運達災區(qū)的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、機器人化生命探測儀、旋翼無人機,已與中國救援隊、四川救援隊在寶興縣開展搜救工作。其中,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和旋翼無人機于21日晚上到達蘆山縣城,隨后開始工作。
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學研究室研究員李斌介紹說,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有幸存者搜救和災害評估兩個功能。“由于此次地震人員傷亡多在淺表,人工搜救工作效率更高。因此,這一次機器人主要協(xié)助救援中心開展災害評估工作?!?/P>
據(jù)了解,該機器人專門為廢墟中行進設計,履帶可進行攀爬,三個模塊可任意變形?!凹瓤梢灶愃铺箍诵螤畈⑴艛[放,還可以變成一條直線。”李斌說,這也標志著我國適用于廢墟環(huán)境的可變形機器人技術已與世界先進水平相當。
旋翼無人機的作用則是利用可見光載荷回傳視頻觀測災后情況,助力人員搜救。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學研究室研究員齊俊桐介紹說,無人機外形類似一架長3米的直升機,可以進行低空飛行。
22日早晨,救援人員從蘆山縣前往寶興縣的途中一度道路受阻。齊俊桐當即為無人機開辟了臨時起飛場地,控制飛機到達前方固定地點,拍攝并傳回視頻和圖像,幫助救援隊及時形成決策。
他告訴記者,真正進入災區(qū)后,無人機還將發(fā)揮更大的作用。
與此同時,大連化物所運達災區(qū)的應急移動電源,部分捐贈給中國救援隊,其余捐贈給蘆山縣抗震指揮部,有效解決了災區(qū)供電不足問題。
大連化物所重大項目辦公室主任吳江向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介紹說,這種新型電池的原理是用鎂作為反應劑,把鎂的化學能轉化成可利用的電能,其優(yōu)點在于使用時間長、體積小、外形結實?!翱梢詭?0瓦的LED燈在帳篷里連續(xù)照亮30天以上,而且很皮實,不怕摔、不怕砸?!眳墙f。
在蘆山縣城,新型電池受到了居民和官兵的追捧。很多人都急著給手機充電,給家人報平安。據(jù)介紹,一臺電池上可以給五六個手機充電。
在電力緊缺的震區(qū)看到這樣的場景,吳江頗為欣慰:“科研人員的辛苦沒有白費?!?/P>
據(jù)了解,這種兩年多前開始研制的電池才剛剛推出成熟產(chǎn)品。地震發(fā)生后,大連化物所的科研人員連續(xù)兩天熬夜趕制出了第一批300臺產(chǎn)品,第二批產(chǎn)品將會很快運往災區(qū)。
目前,在蘆山縣,成都分院搭建好了帳篷,作為中科院抗震救災聯(lián)絡處,負責與當?shù)馗鞑块T協(xié)調,并為中科院科技力量投入震區(qū)救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。
成都山地所研究員崔鵬帶領8名專家,已進入蘆山縣和寶興縣開展震后次生地質災害調查和評估。此前一天,該團隊完成了峨眉山市樂都鎮(zhèn)、羅目鎮(zhèn)、高橋鄉(xiāng)等32個點位的地質災害排查工作。
來自心理所的第一批人員已在災區(qū)安置點搭建了三頂帳篷展開工作,對災民心理健康進行評估。
(原載于《中國科學報》 2013-04-23 第1版 要聞)